一头连着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一头通向产业化的规模制造,中试平台成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关键桥梁。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作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等要求。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绵阳如何加快释放“中试生态”乘数效应,提升创新效能?前不久,绵阳市***批次市级中试研发平台认定,这批“创新加速器”将试出什么?如何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后一公里”难题?
架起1到N的“产业天梯”
踏入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四川省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枚齿轮齿轴正在试验台上高速运转,经历着“千锤百炼”。
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厂,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向“生产线”的关键一环。
“这个实验要持续三天,完成这样的极限测试,产品才能进入制造阶段。”试验工程师贾俊介绍。
这家刚认定的市级中试平台,致力于为绵阳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架起“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之路。“我们的中试平台,就是要把实验室里的创新想法,变成能稳定量产、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零部件。”平台负责人吕齐健介绍,平台已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城市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与中物院、长虹、九洲、绵阳计量测试等开展试验检测类技术合作,让平台的创新资源不断汇聚...[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