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像头面前走走路,就能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扫描床躺一躺,智能CT机就能自动完成精准检测;和机器人说说话,就能辅助完成高功能孤独症的早期筛查……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健康诉求日益多样,越来越多“医工交叉”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临床,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按下“快进键”。
智能“上新” 看病有了新帮手
对神经系统疾病,如何更科学、标准地评估?
在北京协和医院,记者看到这样一幕:患者对着摄像头,在两个标记点间来回走三趟,机器便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其中包含步宽、步高、周期步速等运动学参数。
“对于复诊患者,医生往往只能凭主观感受评估病情变化,现在对照一个月前的测评报告,病情进展一目了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朱以诚说。
这一突破得益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提供的深度视觉捕捉、AI算法等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预警与辅助诊断产品相继转化落地,目前已获7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在5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部署。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逐渐呈高发态势。科技赋能下,创新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解法...[查看原文]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