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持一根药线,将线端引燃后吹灭明火,保留火星,灼灸患者体表穴位……这是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壮医经典病房门诊内日常治疗中的一幕。
“这种疗法流传于壮族民间,沿用至今,起到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等作用。”该院壮医经典病房主任潘明甫介绍,这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正通过规范化应用焕发新生。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工作,通过系统整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治疗理念以及养生智慧,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推动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李凤珍夹起加热的竹罐,吸拔于患者后背,用于治疗。
“这是特制的竹罐,我们将竹罐置于煮沸的壮药水中加热,再趁热将它吸拔于患者的穴位上,起到活血舒筋、散寒止痛等作用。”李凤珍介绍。
李凤珍从事壮医药工作30多年,目前专注于风湿病治疗。多年来,她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运用、推广于临床,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相继被列入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来学习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的人有很多,我也十分愿意把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临床中应用,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李凤珍说。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获悉,截至目前,广西共有自治区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项,其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壮医目诊”“瑶族针挑疗法”“梧州岭南正骨疗法”等中医疗法类项目48项,有“瑶族医药”“侗族医药”“骨伤清凉膏制作技艺”等中医药物类项目14项。
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是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广西持续加大“走出去”力度,多次组织广西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传承人赴北京、武汉、澳门等地开展广西非遗精品展示展演,大力宣传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组织中医药传承人深入基层,为参与活动的群众、游客提供健康咨询、义诊等服务,让中医药融入生活、深入民心。
当前,广西正多面布局,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举措,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地面积22475亩、总产值8768.56万元、技术单位17家……在广西柳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内,一块大屏上滚动着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示范基地的实时生产情况。
“我们自主研发的‘智慧中药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了中药材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为传统中药产业注入智能化新动能。”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借助系统搭载的智能问答模块,可实时获取药材基源鉴定、炮制规范等专业指引,使验收准确率进一步提升,构筑起覆盖1100余种药材的智能质量防火墙,助力完善广西中医药产业链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记者 黄月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