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药车间里,原料在
反应釜、
离心机、
干燥箱之间"长途跋涉",每道工序的等待、转移、清洁都在吞噬时间与成本。而连续制造的杀手锏,是将所有设备无缝串联成一条永不停歇的"高速公路"。这项技术正像风暴一般席卷整个制药行业,全球药企都在积极投入这项技术,期望用 “连续流” 生产模式取代以往的 “断点式” 生产。那么,药企和设备商又该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呢?
一、效率神话背后的“杀手锏”
康宁的毫米级微反应器:14天变1天
康宁苏州工厂的微通道反应器,凭借毫米级管道设计,将多步化学反应压缩为连续流程,废料减少30%,生产成本直降40%。其技术已用于Vertex的囊性纤维化药物生产,助力药企快速响应突发需求。
汉邦科技:国产色谱设备逆袭
汉邦科技凭借生产级色谱系统,打破进口垄断,其模拟移动床色谱系统助力小分子药物分离效率提升50%。
奕安济世:临床成本砍半
奕安济世通过连续纯化工艺,将层析填料利用率从10%提升至80%,单批次生产费用降低60%,为创新药研发省下千万级资金。
疫情下的“救命产能”
2020年某药企改造连续生产线,实现“人停机不停”,原料药日均产能翻3倍,快速填补疫情缺口。
二、药企无法拒绝的生存利器
效率暴涨300%:强生抗艾滋药物生产周期从14天缩至1天。
成本直降50%+:微反应器精准控制反应条件,省去分离纯化步骤。
质量零误差:新马制药智能检测线实现100%全检,误差归零。
环保升级:废水排放减少1/3,礼来、辉瑞工厂碳排放降低25%。
灵活扩产: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调整产能,订单响应提速5倍。
三、制药设备企业破局指南:技术+生态+服务
1. 技术攻坚:破解"卡脖子"难题
精密制造:康宁微反应器需纳米级加工技术,控温精度达±0.5℃;
智能化集成:如诚益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MES工业软件,实现"人机料法环"全链路数字化;
柔性模块化:借鉴德国L.B.Bohle的"乐高式"设备,支持多品种快速切换。
2. 生态共建:从单兵作战到联盟突围
跨界联动:复宏汉霖联合思拓凡开发连续灌流工艺,共享专利数据;
政策响应:紧抓FDA《Q13指南》与中国CDE优先审评政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3. 服务升级:从卖设备到卖生产力
全周期赋能:汉邦科技提供从厂房设计到运维培训的一站式服务;
金融创新:推出"按产量付费"模式,降低中小药企转型门槛;
应急响应:疫情期间,某设备商72小时远程调试生产线,保障"人停机不停"。
连续生产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全球生产线。未来药企的竞争本质是“连续流”渗透速度的比拼。设备企业通过技术、生态、服务的创新,推动行业迈向高效、智能的新时代 。